科技赋能传统金融 :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孙建一详解平安的过去、未来

zgzqb 2019-09-24 18:33:01

编辑器

编辑器是一个在线图文编辑工具,大量节省您排版的时间,让工作更轻松高效。

编辑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1周年。诞生于1988年的中国平安,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不断创新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跻身于世界财富500强第29位,成为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保险集团,创造了中国民族金融业发展的传奇。

“新中国,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还开创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始终是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宗旨。整个时代的进程尽管是有曲折的,但是我们离目标却越来越近。从平安31年的发展来看,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孙建一日前在高达600米的深圳地标建筑——平安金融中心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详解平安人的家国情怀和服务国家的拳拳之心。

 

《中国证券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平安从1988年在蛇口创立,已经有31年。在国庆前夕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您有哪些不一样的感悟,想对祖国母亲说些什么?

 

孙建一: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平安成立31周年。中国平安就是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中国,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还开创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始终是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宗旨。整个时代的进程尽管是有曲折的,但是我们离目标是越来越近。

 

从平安31年的发展来看,也很好的可以印证了这一点。过去三十年,得益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平安紧抓保险业、金融业崛起的时代发展机遇,每十年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一个十年,探索现代保险,搭建机制平台。过程中成功引入外资股东,补充资本金的同时,构建了现代化的股权机制和管理体制。同时,还在国内率先构建了个人寿险营销体系。第二个十年,深化保险经营,确立综合金融发展模式。先后布局产寿、证券、信托、银行等综合金融业务,成为中国三大金融控股集团之一。第三个十年,确立“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战略,实践金融科技集团转型。如今,平安已累计投入500多亿元用于科技创新与研发,未来还将每年营收的1%持续投入科研体系。核心技术以及科技产品体系已广泛运用到核心金融业务的诸多领域。同时,基于五大生态圈实现对外生态输出和创新模式打造。如今,中国平安从起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保险公司发展到今天全球市值第一大的保险金融集团,我们为国家、为股东,也为我们众多的客户,创造了很大的价值,与祖国与客户共享时代红利。

改革开放4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安就是在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里面,不断地发展自己。30年前,中国的保险业在全球的地位很弱小。但是今天,我们很自豪,中国的保险业在全球算是一支非常雄厚的专业力量。中国平安在世界500强里面排名第29位,在全球的保险企业中市值位列第一位。

同时,平安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时代大趋势,更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平安的支持。为回馈社会,感恩国家,平安不忘初心,持续推动“村官、村医、村教”三村智慧扶贫工程。通过整合平安的金融、科技资源,变“输血”为“造血”,实现贫有所助力、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截至2019年6月末,平安已在全国13个省或自治区落地“三村工程”,累计提供扶贫资金103.73亿元,援建升级乡村卫生所622所,培训村医6926名,援建升级乡村学校607所,培训乡村教师5898名。

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70年的变迁,且坚定地相信中国未来一定非常有希望。

 

《中国证券报》:平安1988年在蛇口成立的时候,您能想到今天在深圳地标建筑里办公,而这个地标建筑是平安的吗?

孙建一:那个时候肯定不可能想到。

平安成立之初,中国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在运营,因此严格意义上说还没有成熟的保险行业。但平安的成立既在保险业引入了竞争机制,同时也开创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局面。以后陆陆续续又有多家保险公司成立。在蛇口成立时,我们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去,这么弱小的一家保险公司,在强大的对手阴影下,如何去生存。所以,回顾历史,平安有很多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也是逼出来的。

如今,我们非常骄傲和自豪,平安金融中心已经成为深圳的地标性建筑,成为深圳这座城市以及中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标志之一。同时,位于上海金融业前沿聚集区——陆家嘴的平安上海金融大厦,以及浦东张江的全球最大金融后援中心也已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在传统金融、创新金融以及金融行业的集团化、规模化、流程化运营上,中国平安已成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重要力量。

 

《中国证券报》:回顾平安的发展历史,您印象最深的一个历史性时刻,是什么?

孙建一:应该说不是一个,而是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一种战略转移。而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是要得到股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如果没有这种支持,这种阶段性的转型是很难实现的。

我举个例子,平安现在算是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但成立的时候,当时的三家国有股东是招商局、工商银行、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我们是百分之百的国有制。后来发展到一定规模还没形成利润的时候,需要资本的补充。但是,三家股东在当时各有各的主业,很难再拿出钱来支持平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支持平安向社会去征集新的股东。所以平安逐步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体制,就是混合所有制。包平安在境外、境内上市,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股权架构。这种股权架构的形成非常有力地促进了平安在业务规模上的扩充和发展。

《中国证券报》:平安成立31年后的今天,市场上逐渐把平安当成一家科技公司来看待。那么科技这个发展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孙建一:首先,这就是我刚才跟你说的,平安就是紧跟着这个时代去发展。

其次,平安准确的说是一家“金融+科技”企业。这和马明哲董事长,这个企业的创始人和领头人的独到眼光密切相关。早在十年前,平安就已经前瞻性地预判到,未来对于金融业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金融业自身的系统性风险,而是科技力量为这个行业所带来的颠覆性变化。科技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业运营业态也改变了企业服务客户的方式。未来,保险行业乃至金融行业的竞争将从流量竞争、资本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和生态竞争。

我们对科技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十年前,平安的整个业务分前中后台。平安投科技,是希望我们的后台集中,用科技的力量为前中台去服务。目的达到了以后,我们感觉我们不仅仅是能够为我们的前中台服务,我们甚至可以为行业服务,还可以为社会服务。

基于此,平安针对“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构建了“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反哺金融”的三部曲发展路径。一方面,将技术力量和科技产品运用至核心金融主业,强化客户经营、渠道管理、风险管控等场景中;同时,依托五大生态圈,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领域打造了全新的开放平台,实现对外输出和赋能。

因为这种科技投入和创新技术成果,在实际运用中,对金融业务的赋能作用非常大——包括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非常明显。

过去十年,平安已累计投入500多亿元于科技版图,预计未来十年,持续将营收的1%投入科研体系,将达千亿元。持续且大力度的科研投入让平安的科技板块获得了高速的发展。截至2019年上半年,科技业务整体收入达384.31亿元,同比增长33.6%。旗下科技公司的估值总额达到700亿美元。

 

《中国证券报》:像华为、平安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都诞生在深圳,您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

孙建一:这就是城市的特征。深圳市政府非常尊重市场,同时也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我们在深圳从成立到今天,感受是非常深的。

我们成立的时候,深圳已经是经济特区。当时国家给了这个深圳经济特区很多政策,这也是平安成立的原因之一。我们在31年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很曲折,遇到过很多坎坷,特别是我们在创新方面。金融企业的创新往往是对现有政策的突破。在这种突破的过程中,深圳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包括与监管部门的沟通。

深圳市政府期望在深圳成立和成长的企业,能够得到政府的全力的支持,保证他能够长大。所以深圳城市不大,但是大企业多。这就是深圳的一个特点,包括现在还是这样。我们有什么事情需要政府给予支持的,不一定是我们去,而是政府会主动来帮助我们解决发展中的很多问题。

 

《中国证券报》:投资界有一句俗语:不知道买什么的时候就买中国平安。您想对投资者说点什么呢?

孙建一:相信平安。平安的战略会根据我们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我们的执行力也是非常强的。所以,可以相信平安今后的发展能够一如既往地给我们的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

目前,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平安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科技化不断转型的过程中,科技赋能传统金融,带来效率优化、风控强化、客户体验优化等一系列提升。对外,依托五大生态圈持续对外输出产品,并打造全新的盈利增长点,成为平安未来市值增长的空间所在。当前,市场上对于平安仍然处于价值低估,平安的投资者要有耐心、有恒心,作为长期价值投资者,要伴随平安、伴随国家一同成长。

 

《中国证券报》:平安已经31岁了。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平安有哪些设想?

孙建一:我们的战略描述已经是非常清楚了:在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的战略规划指引下,践行“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我们就是朝着这样的一个目标在做。

原来我们的科技是在后台,因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我们感觉到这个后台可以变为前台,为行业为社会服务。

同时我们也在扩充客户源,你不是我们的保险客户,我也可以为你服务,希望通过这种服务,使之转化为我们传统业务的客户。平安旗下子公司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在这样的运营理念下,平安五大生态圈的客户贡献量持续提升。中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平安集团新增客户达2009万,其中33.8%来自于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

所以,未来我们希望在科技上面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在国家的号召下,帮助各个地方政府构建智慧政务、智慧财政等智慧板块,用我们的科技力量,把智慧城市建设起来。

 

策划:李宏根 

记者:高改芳

编导:张瑞云

拍摄/后期/平面:王群


  • 相关阅读